中国政治经济学2021年研究展望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也将迎来百年华诞。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学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坚定地走向理论研究和政策制订的主战场。为此,“武大政经”邀请了一批“85后”、“90后”政经学者,遴选了一批重点热点选题,对2021年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00 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创新的百年历程
推荐理由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勤于、善于理论创新的政党,经济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眸百年,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炼真知,推动着经济理论不断创新,在每一个历史转折关头,创新的经济理论都为党的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系统地总结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创新的百年经验,概括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创新的主线、方法论和实现路径,已经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任务,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党史角度理解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也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动党的经济理论创新,以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
研究展望
2021年,围绕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创新百年历程的研究重点包括:1.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在经济理论领域先后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理论成果,并取得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最新进展。2.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创新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通过唯物史观方法,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出发,通过经济理论创新为重大政策的出台提供决策依据。3.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经济思想研究。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勾勒出党的经济理论框架。4.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的话语和概念创新。理论需要通过话语进行传播,通过概念实现创新。研究党的经济理论话语和概念创新,实际上就是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历程提炼出“历史坐标”。5.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比较研究。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等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创新既呈现出共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十分丰富的个性特征,把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将更有助于理解党的经济理论创新过程。
点评专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团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研究)
01 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格局
推荐理由
2020年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深刻把握国内发展阶段和世界体系矛盾发展变化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如何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现实基础、理论内涵和可能的政策取向,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展望
2021年有关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利用政治经济学理论理解经济“循环过程”是讨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起点和基础。在这方面,政治经济学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容,如何将这些理论内容加以系统总结和深化是重要的研究课题。2.新发展格局的现实基础。要真正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在新发展阶段的优势、短板、矛盾和前景,以及世界体系的历史性变化,尤其是抓住其中根本的、长期的趋势和矛盾。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正是与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的。3. 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好地认识现有内外循环关系的局限性,并由此出发,从历史、理论和政策等多个维度分析国内循环为什么以及如何能够成为“主体”,如何使得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这些问题。4.畅通国内循环的政策。新发展格局的最终落脚点是国内循环的畅通和发展。而要实现国内循环畅通,首先要理解目前阻碍国内循环的问题及其结构性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国民经济循环中的矛盾问题,这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一系列过程,包含了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收入分配、完善创新体制、促进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等一系列重要的政策领域。
点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冯志轩
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
推荐理由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积极探索,到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突破和逐步确立,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拓展和完善,我国逐步探索出具有独特理论内涵和演变逻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中国经济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制度基础,其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也将成为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根本制度支撑。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内涵、演变逻辑、实现方式等问题仍存在争论,这便为这一研究主题提供了理论深化的空间和方向。
研究展望
2021年,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重点包括: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内涵研究。超越政策话语,探究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政府与市场之间有机结合的科学内涵和内在机理,并厘清基本经济制度三个维度之间的结构和联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逻辑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既遵循了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一般性规律,又显示出诸多独有特征,其发展演变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有待进行学理性挖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还须总结提炼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特质,并辩证分析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和潜在问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其它制度范畴的关系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应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之中进行考量,其与根本经济制度、重要经济制度等制度范畴的逻辑关系仍有待深入探究。5.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得以形成并始终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有必要对这一重要作用进行理论探析。
点评专家: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王琳
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推荐理由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基础,系统总结和提炼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不仅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学者长久以来的理论追求。自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以来,以纪念《资本论》德文第一卷出版150周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等为契机,经济理论工作者对这一学科体系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了坚实基础。
研究展望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包括以下三方面。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构建与完善。摆脱以对宏观经济政策解读代替理论体系构建的窠臼,在《资本论》既有体系与“中国特色”之间取得平衡,在概念提炼、结构安排、体系构建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研究。2.为高标准市场体系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证“高标准”与“高水平”的科学内涵,提出具体的构建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重点研究的理论课题。3.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对已有实践的抽象总结和系统提炼,也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南,如何同时体现这一理论体系的创新性与完整性,是经济理论工作者需要予以特别关注的问题。4.关于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基本前提,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理论阐释与论证,是需要经济理论工作者重点思考的理论主题。
点评专家: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刘谦
04 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融合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供给侧改革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情况比较复杂,既要坚持解决结构性问题不动摇,又要实现让经济发展保持在一定增速水平上,把提升经济总量规模始终摆到重要位置。因此,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动摇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
2021年,围绕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融合的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重点。1.完整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辩证统一。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供给与需求是统一的整体,仅仅从供给或需求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发展问题是片面的。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同样,没有需求侧牵引,供给也无法实现。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两个范畴,从理论上研究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2.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有机结合。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主线。如何用好需求侧管理这个重要工具,使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3.双循环视域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而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外部市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如何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内需市场,成为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的战略基点,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迫切要求。
点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慎萧
05《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推荐理由
在历史车轮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资本论》依然在全世界范围内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多世纪以来,《资本论》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不断发展完善起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作出明确阐述,这也将成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界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度关注的问题。
研究展望
2021年,围绕《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重点包括:1.《资本论》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关联。《资本论》中的科学原理、方法论及其有机结构体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资本论》中有关市场经济的理论内容,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走向。2021年是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100周年,“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早期尝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带有偶然性的历史必然性存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未来走向,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阐释。近期以来,“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提出,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构建,离不开《资本论》的指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丰富发展。这需要理论工作者以《资本论》为指导,立足中国经济建设的丰富实践,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作出更多提炼和总结。
点评专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谭苑苑
06 新发展阶段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2021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宏愿,并引领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进更高阶段。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内涵与特征、机遇与挑战、新任务与新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围绕新发展阶段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2021年,政治经济学界继续深入研究的重点选题如下:1.深刻总结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与规律,全面梳理党的百年经济思想的演进脉络。这既可以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丰厚的历史和思想材料,又可以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2.明确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意义与理论意义,深入探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有序衔接问题。阐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理清其内在联系,使其环环相扣。3.立足新发展阶段“两个大局”开展深入研究。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一步明晰新发展阶段的战略任务、发展理念、发展格局与政策思路等。4.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大视野出发,强化对新发展阶段的学理阐释。研究探讨我国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点评专家: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田超伟
07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2020年12月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部署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会议明确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脱贫县要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提出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2021年,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重点包括: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选题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研究,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研究,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与内生发展能力研究,“三区三州”巩固脱贫成果与后续帮扶政策措施研究,脱贫地区产业帮扶研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研究,帮扶政策分类优化调整研究。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重点选题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研究,有效衔接的目标、重点和难点研究,有效衔接的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促进有效衔接的政策体系研究,针对民族地区、“三区三州”等特殊地区有效衔接的研究,有效衔接的已有探索和案例研究。3.乡村振兴。重点选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体制机制研究,乡村振兴的动力变革及促进机制研究,乡村振兴的模式、路径与案例研究,乡村振兴中农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集体经济发展、家庭农场发展、企业参与研究,第四次科技革命、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研究,乡村振兴与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协调联动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城乡关系构建研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研究。
点评专家: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吴丰华
08 “0和1”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在经历了上世纪末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数字经济(“0和1”的经济)日益成为资本主义修复利润率下降和经济停滞趋势的重要手段。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崛起,数字经济已经呈现出从量变到质变的趋势,参与重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以及国家在社会经济中的嵌入方式。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从政治经济学理论出发对数字经济的研究将成为我们把握历史演变趋势的关键切入点。
2021年,对数字经济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可参考以下方面:1.数字劳动、价值创造和剥削机制。关于数字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是否是生产性劳动的问题依然存在争论。为了厘清这些问题进而揭示背后的剥削机制,需要考察各类数字劳动如何参与资本循环。行为数据作为数字劳动的产物,是继土地、劳动和货币后第四个波兰尼意义上的虚拟商品,数据的剥夺性占有作为新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也需要纳入研究框架;2.数字泰勒制、劳动过程控制与知识攫取。数字泰勒制以数字化管理方法和算法管理为特征,将各种形式的数据劳动进行分解、标准化,并进行自动化管理和监督。在网络物理系统中,工业4.0的新技术已经有能力攫取工人的情境知识。系统中生成的数据流会被持续地用于改善工作过程,直至神经工程学的微观层面,这一新的去技能化趋势值得关注;3.数字平台、资本竞争与金融化。数字平台具有的自然垄断倾向和金融体系的运行逻辑,导致平台经济的嵌套型层级结构(新平台依赖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平台)。金融资本在其中主导了数字平台的竞争过程,使得数字平台成为金融化资本积累的一部分。这种金融化如何影响金融结构的稳定性和宏观经济的波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4.数字创新、制度演化和国家理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投资于新部门发展中最具风险的不确定阶段,发挥了关键的创新型国家作用。这意味着国家(政府)通过推进产品创新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循环,不断地克服资本积累矛盾,在资本积累中扮演着内生的重要角色。国家在数字创新中的角色和伴随的制度演化值得进行系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点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孙小雨
09 数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进入21世纪,新一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速发展,深刻改造了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过程与产业间的利润分割机制,塑造出以大范围零工经济为典型的就业形式,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围绕数字技术展开的商业形态。传统的劳动与资本关系、资本与资本关系以及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都在面临极速变化与挑战。理解当代生产方式的演化,无疑要考察数字技术在资本逻辑下的应用,分析数字技术对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及其关联机制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传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何演化。
2021年,关于数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可在以下领域获得新的洞见。1.立足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体系对数字资本主义基础理论问题的深入解析。例如,有关数据商品化的发生,数据价值决定,数字技术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率的影响,数字技术部门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中发挥的作用,数字技术如何影响一般利润率水平的决定,数字资本与传统产业、商业、借贷资本间的利润分割机制,数据租的决定等问题,我们依然期待更高质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2.数字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金融化的现实与逻辑关系。20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表现出深刻的垄断资本主义与金融化的特征。数字资本主义的发生与扩张既受到大公司垄断竞争模式与金融资本力量的推动,又强化了互联网巨头与金融资本的食利能力。深入研究三者关系,是理解资本主义未来发展路径和制度变迁的重要思路。3.数字资本主义将更多充当增长的新动能还是危机的催化剂。数字技术潜能的引爆既被期望通过改造生产流程和提供新商品类型,同时改善剩余的生产与实现,帮助资本主义走出萧条;互联网与制造业、金融业的嵌套又已经呈现出更为严重的生产过剩与叠加的金融风险。碎片化的就业模式、信息鸿沟的加剧、平台资本对中小生产者的吞噬都为资本积累一般规律提供了更为深刻的当代案例。4.推进数字资本主义向数字社会主义的演进。数字技术体系的生产力特征包含了走向严重极化与协同治理两类可能,其结果取决于特定制度体系如何引领技术的应用与演进方式。新冠疫情的发生对人类生命与经济社会造成了严重挑战,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字技术需要与其他技术类型协同配合,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适应性变革,才能走出资本主义的矛盾困境,在引领数字技术体系经济潜能释放的同时,实现技术进步红利的共享。
点评专家: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李怡乐
10 拜登时代的中美经贸关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是全球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2018年来,美国率先挑起对中国的贸易战,不仅极大损害了中美双边贸易,也给全球经济复苏笼罩了沉重的阴霾。2021年1月20日,拜登正式宣誓就职美国总统,随即明确表示将对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时期的中美经贸协议进行重新评估。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拜登时代中美经贸关系的紧张局面能够有所缓解?中美贸易争端是否将持续下去?面对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国又将如何应对?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学责无旁贷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也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创新,从而为中美经贸关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启示。
2021年,围绕中美经贸关系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1.拜登上任后美国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从竞选期内有关贸易的表态来看,拜登拥护全球化,反对关税政策,其上任后可能要采取具体的贸易政策来降低关税水平,须对这些政策的特点、影响和实施方式进行研究;2.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再发现。中美经贸关系摩擦不断,从思想史进行理论追溯,可归结于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根本差异,须结合国际变局的新形势深入挖掘《资本论》、《帝国主义论》等经典著作中的国际贸易思想,并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成分;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中国贸易转型升级。中美经贸摩擦与疫情全球蔓延的叠加,使得中国贸易发展遭遇困境,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实现贸易政策的转型升级。4.破解中美经贸摩擦的务实之策。目前学界关于我国应对贸易战的研究成果颇多,须站在中美两国长远利益与总体利益的角度,拿出破解中美经贸摩擦的务实之策。
点评专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杨俊
写在后面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经济学正在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来复兴,这个古老的学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理论热潮。无论被冠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等不同的名称,中国政治经济学都在以蓬勃的发展势头,再一次向世人阐述着这样的判断: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近期,“武大政经”以两期连载的形式,邀请了近二十位中青年学者,尽可能全面地梳理和总结了政治经济学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理论努力。我们希望传递的信息是:作为连接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远大理想(科学社会主义)的桥梁和纽带,中国政治经济学正在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内生基因,在人类仰望星空、探索更高层次社会形态的征程中,写下四个大字:改造世界。
编辑:武大政经
审核:周绍东